仲彦主编杂志《老司城》2016年春季号作品欣赏:百家论坛之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营建仪式与技艺*
——基于彭善尧师傅的访谈
彭 燕
[摘 要]通过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土家族木匠彭善尧师傅的访谈,梳理了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营建过程中的仪式、习俗与技艺等内容,分析了土家族传统民居营建技艺传承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与传承建议。
[关键词]传统民居;营建;口述史;传承
Xiangxi Tujia traditional houses and skill building ceremony
- Based on interviews with master Peng Shanyao
Peng Yan
(Library of Jishou University, Zhangjiajie, Hunan 4270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n Hunan representative successors, Tujia master carpenter Peng Shanyao interviews, combing the Xiangxi Tujia traditional houses and other construction during the ceremony, customs and skills content, analyzes the Tujias'Traditional Dilemma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craft heritage,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advice.
[Keyword] traditional houses; construction; oral history; heritage
一、引言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人文价值,同时还体现着中国传统工艺的实用与审美价值。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传统民居承载着其民族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价值,且独具特色。
目前,学界对土家族传统民居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其一,历史源流与演变探讨,如刘晓晖认为土家族吊脚楼是“高脚干栏”和“矮脚干栏”两种干栏的结合,[1]王希辉从更深层次认为土家族的建筑发展理念是在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下慢慢嬗变的,近代土家族吊脚楼是土家族传统建筑与汉族相结合而形成的,[2]柏贵喜则更明确指出对土家族住房影响较大的是汉江流域的汉族,[3]等。其二,文化内涵和功能分析,如张清平研究员认为土家族在建筑选址上,遵循和谐,追寻一种和大山、大自然统一协调的意境,[4]陈素娥在把湘西吊脚楼的居室和人伦联系起来,提出居室建造和使用时具有维护家庭繁衍和家族的社会利益的功能,[5]等。其三,营建技艺解读,如龙江认为土家吊脚楼是博采中国木构建筑井干式、穿斗式、抬梁式之优点,集美观、坚固、实用于一体的特色民居建筑,[6]等。
土家族传统民居其建筑形制在大西南干栏民居建筑中最为独特,所以历来受到学界的关注与重视。然而,在现代化进程迅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也在迅速消失,记录和研究这些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已经成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当务之急。笔者作为一名土家族人,开展对土家族传统民居的研究自当责无旁贷。故本文以湖南湘西土家族最具特色的传统民居文化作为课题研究,通过深入访谈,对土家族民居的营建仪式、习俗与技艺开展了调查研究,希望能够为挖掘、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民居文化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调查对象概况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是中国第一个成立的土家族自治州,有土家族112.2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41.56%。历史上,湘西土家族民居建筑经历了巢窝居、峒穴居、茅棚居、茅屋居到木瓦居的演变。经过历史的发展与积淀,木瓦居逐渐发展成为土家族最具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制,人们依据山川地貌及风水格局建起了古朴的转角楼、四水屋、冲天楼等(图1)。同时,土家人因此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营建技艺,这些传统民居建造过程中工匠们不用一钉一铆,从构思、设计到每一步工序完成,不用图纸,完全按师傅的口传心授来营建。在本文,以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工匠彭善尧为调查对象,梳理了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营建过程中的仪式、习俗与技艺等内容。
彭善尧,1940年出生,系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泽家镇沙斗湖村人。因其建造的土家族民居样式精美、独特,曾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纪录片,江苏美术学院出版的土家族民居图片大多来自其作品。2011年12月16日彭善尧被评选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代表性传承人。
图1 土家族转角楼
三、土家族传统民居的营建
(一)建房程序与习俗
土家族作为一个定居的稻作民族,不仅注重房屋的居住功能,而且将住房与“家” 的兴衰命运精密相连。因此,湘西土家族人建房从选址、选材等直至迁居,每一个环节都被视为重要的日子,都有一定的程序与仪式。
1.选择屋场
土家族聚族而居,一般是一族人(同姓)住一个寨子,但起屋则是单家独户,一户人家一栋房子。土家族人起屋首先是选择屋场(地址),土家语称“搓砸”,其中主要考虑几个方面因素:一是要屋前有水,屋后靠山,面向山垭(山坳);二是要以面南为正向,屋向坐北朝南,但堂屋不能对在正子午线上。
2.确定动工时间
屋场选好后就要确定动工的时间了,需请阴阳先生根据屋主(男主人)的生庚八字,以十大天干和十二地支依顺序组合来推算上山砍梁、破土动工、上梁立屋、进屋入住等具体的时间。
3.准备材料
确定时间后,屋主就根据时间安排准备各种材料,如木材、瓦、磉蹬等,以方便起屋的各道工序如期进行。
土家族人起正屋的材料特别讲究,一般用椿树、紫木或杉树。木匠在砍树取料的头一天,要叫主人准备祭品,以便第二天带上树林里砍树时祭山神。在砍树时,也称为打青山,砍倒的第一棵树必须向东方倒下地,以求得太阳神赐予大吉大利。
土家族人对正中堂屋脊上的横搁的梁木要求十分严格,梁木必须选择一根粗壮挺拔、枝繁叶茂、树梢有双叉的杉树,且必须要派人偷砍别人家的树,无需经过树主人的允许,也不必付钱。而树主知道后不但不追究,还很得意。这其中的寓意是,因为梁为栋梁的谐音,自家树林里长了栋梁之才,也意味着这家人将有人会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4.兴土建造
准备好一切材料后,就要兴工建造了。第一步:平整屋场下基脚、划墨线,木匠师傅念咒语,如:“神在虚空,香在炉中,凡民在叩请,远降来临,大柱真香,一心奉请……”念完咒语后,主人就请人开始下基脚。第二步:做屋梁。屋梁做成方形,朝地一面中间画着一朵莲花会红黑太极图案,图案中间画数条十五厘米长得五色布条,东西两边各写吉祥字与词。
在此之后,就要正式请起屋的一班子木匠到屋里来,由掌墨师(总负责人)按“上七下八中夹三”的标准做木马,将有关柱子、骑桐等按照弹好的墨线和划好的尺寸进行啄眼洗眼,其他木匠就按掌墨师得所画的墨线,精心地进行锯、砍、刨、凿和滚柱、清方等工作。
图2 磉蹬岩
5.立屋上梁
待所有构件全部做好以后,便进行立屋上梁。在上梁之前还要做好一些准备工作。一是安排好每根柱子下面的垫磉蹬岩(垫脚石,见图2);二是安装排扇,就是将中柱、元柱、骑桐和挑方按照规定的位置串联起来排成扇;三是择定立屋上梁的日子或良辰,并告诉亲戚朋友及全寨的人前来帮忙。
上梁的人是本寨两位德高望重的族人,分别坐在堂屋左右两边排扇顶上,各自将带在手里的红布抛下,在掌墨木匠的指挥下进行上梁仪式。
在上梁过程中,木匠师傅进行祭梁和点梁时,需念咒语:“此鸡不是平凡鸡,周身穿起美毛衣。主家用你来上梁,大吉大利是佳期。雄鸡拿在我手上,恭喜主家大吉昌……”把梁悬在半屋高上,等主家拿了红包,再拉梁又念咒语:“木梁上了墙,主家喜洋洋。火炮连天响,要吃粑和糖。”仪式结束后,将亲戚送的匾、对联等一一悬挂在堂屋门上和堂屋的中央左右的挑方上。
6.盖瓦
上屋梁的仪式完毕后,木匠们就将各木构件全部安装到位,以便瓦匠盖瓦。
盖瓦时屋脊上的瓦不能一展平,脊(谐音瘠)平(谐音贫),就意味着这家瘠贫,家业不兴旺发达。所以土家族脊梁上的盖的瓦都别具一格,正中央多以小青瓦切成梅花或堆成品字形、手形、稻穗(翘角)等(图3),这些造型意味着五谷丰登、金玉满堂等意思。
盖瓦有一定的诀窍,水坡度一般是:55水,56水、57水。彭善尧师傅口述其算水法是:
(1)55水(水头1尺长5.5寸), 若三尺一步3*0.55=1.65尺
(2)56水(水头1尺长5.6寸), 若三尺一步3*0.56=1.68尺
(3)57水(水头1尺长5.7寸), 若三尺一步3*0.57=1.71尺
7.装屋
瓦盖好后就要根据家庭经济实力进行装屋了(装修),先在正屋中堂(堂屋)后面装好后壁和神龛,前面安好门槛和大门。然后在堂屋两边各以中柱为界分前后两小间,前小间作火房,后小间为卧房。最后安装窗户,窗户装有窗格,格中镶有木制雕刻的花草及鸟兽等精美的图案。
8.热火坑
新房完全建好后,就要选择一个进屋的好日子,俗称“热火坑”,这天主人要在天刚亮时,打起火把将神龛上的香炉搬进屋。接着前来祝贺的人都带一小捆柴放到主人家的火坑里,共烧大火,表示搬进新屋后会红红火火、兴旺发达。
(二)营建技艺
1.营建原则
土家族民居建成后不用一钉一铆,不露一丝缝隙,并非一般工匠所能建造的,故有土家山歌唱到:“山歌好唱难起头,木匠难起转角楼。岩匠难调岩狮子,铁匠难打钓鱼钩。”
土家族木匠建造房子有一定的规矩与原则,正屋一般以面朝南为正向,即:“坐北朝南”,这样可以达到冬暖夏凉的目的;土家族认为天的四角是使用鳌柱支撑起来,起屋或配转角楼时,四只角都要用一块曲形的大木方枋朝天撑起成为翘脚形状,以避免天塌地陷之灾。转角楼的屋脊必须稍低于正屋的屋脊,否则就成为“奴欺主”(图3)。
图3 屋瓦、屋顶与翘角 图4 三柱四棋民居进深结构及名称
2.式样、规格的制作
土家族传统民居无论是三柱四棋、三柱六棋或十排九间等,其式样都是统一的,只是建筑材料的大小而不同罢了。民居的材料主要是木材、石材、泥青瓦三种。建筑规格因房屋的大小而不同,但都有严格的遵行,“三寸椽桷四寸捺,十二根柱头定地下”就是土家族工匠对三柱四棋民居建筑规格的口传之言。在访谈中,彭善尧师傅亲笔画了一幅湘西土家族三柱四棋传统民居进深结构图(图4)。
3.木构件制作
土家族传统民居均为木质结构,将梁、柱、枋等木构件组合成框架。在结合部把木制成一凸凹(公榫和母榫),使之相互接合,不用一钉一铆,千秋牢固。[7]木构件制作工艺主要有两种:(1)将柱、梁、斗、拱等构件的端部砍削成缓和的曲线或折线,使构件外形显得丰满柔。如,湘西永顺老司城祖师殿就将其拱端做成柔和的卷云形(图5)。(2)将结构件的端部做出各种花样。如,永顺双凤村其民居的前侧和外侧配吊悬空圆木棋柱,且雕成一个个椭圆形的狮头形、六棱、八棱金瓜形或球形等,变化极多(图6)。
图5 老司城祖师殿木构件、斗拱 图6 双凤村民居转角楼吊金瓜
4.木雕的制作
土家族传统民居木雕工匠们在制作门、窗和栏杆时,十分注意做到头头有榫,眼眼合辙。窗棂以明亮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图7),其木雕样式极为新颖、奇异。雕刻的要点是“宜简单不宜繁杂,宜自然不宜雕琢”。在土家族木匠看来,所有事物有一个规律,简单的可以长久,繁杂就难以持久;顺应事物属性的必然坚固,破坏事物本质的容易毁坏。木制的东西,凡是合榫接头的,都应顺应本料得属性;凡是雕刻而成的,伤害了它的本质。这就是土家族工匠们做到头头有榫的诀窍之处。
雕刻前四周以枋栏作格框, 框格之间饰以较小的纹样,然后在环板上进行雕刻。雕刻主要以花鸟虫兽、生活器物、人物故事、汉文字造型等为主,形象栩栩如生(图8)。土家族门窗的框格丰富多样有:方格纹、龙纹藤纹、 冰裂纹等,工匠们通常采用高、低、镂、通等手法来制作。
土家族传统木雕工具有圆刀、平刀、三角刀、敲锤、木锉等多达百余种。在木雕创作中,工具齐备,会磨会用,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在造型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技巧。湘西木雕传人陶代荣师傅在传统民居的雕刻中,木雕工具往往要用百余件,一般的工艺至少也要用30件。
图7 弧形栏杆:美人靠 图8 “禄”字造型窗户
5.防雷、防震制作
湘西土家族一些大型传统民居建筑、柱顶上支撑着一个大屋顶,屋顶的支点都是落在一个个斗拱上,这些斗拱也用一块块木头做成特殊的构件,巧妙地搭在一起,托住了巨大而厚重的屋顶(图5)。房屋的整个构件节点都是绞结的,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在发生地震时,这些木构架的柱子和梁、柱头的斗拱,可充分发挥出柔性的作用,减弱或抵抗地震的震波。土家族工匠们这种精湛的设计,使得永顺老司城祖师殿这座千年古殿,虽经历千年的风雨袭击和地震摇撼,至今安然无恙。这就是土家族传统民居营建工艺高超、结构奇特的独特之处,让人叹为观止(图9)。
图9 永顺老司城祖师殿
四、土家族传统民居营建技艺传承困境与建议
(一)营建技艺的传承困境
1.口传相授的局限
土家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地方性知识的积累与传播基本上都是依靠口口相传。在传统社会,土家族传统民居营建技艺的传授是依靠师徒间的口授相传。以彭善尧师傅为例,其自述的学艺经过是:
小时候因屋里(家里)很穷,读不起书,但我好学,喜欢做木工手艺。因没钱拜师学艺,便经常到寨子上看木匠们起屋(建房),经常给他们做下手(助手)与他们一起扯谈(聊天),与他们熟了以后,他们自然也就告诉我一些起屋的窍窍(诀窍)。
在以技艺为一门手艺为生的传统社会里,以口授传艺可以有效保护一些知识在特定人群间的传授。但是,这不利于这些技艺知识的传播与保护,一旦掌握技艺者因个人原因,如生病或逝世,便会直接影响这种技艺的传承,以致消失。
2.文化断裂与传承人断代
文化趋同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种规律,趋同现象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文明的黎明时期各民族文化在互相隔绝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趋同性;另一种则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发生后所产生的趋同性。[8]”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建筑文化发展因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而产生的趋同现象表现得更加迅速和普遍。在中国目前的建筑文化发展过程中则表现为不顾地域环境和文化语境地盲目模仿和“西化”。[9]同样的,在土家族聚居地区,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现代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的传入,土家族传统的木构民居正受到了砖瓦房的挑战,甚至很多土家传统转角楼民居被现代砖瓦民居所代替。这呈现的是一种文化断裂现象,在技艺文化传承方面便直接表现为传承人断代。面对这种困境,彭善尧师傅深感无奈:
我这手艺苦,年轻人都不愿意学。目前,我的几个女婿在跟我学,最小的儿子他不愿意学。现在镇上的人也不愿意学这手艺,有的打工去了,有的在家打牌玩。
(二) 保护与传承传统技艺的建议
1.开展口述史研究,抢救传统口授方式的技艺文化
利用口述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将储存在民居营建传承人记忆中的各个时期、营建方法、自己或他人的各种表达方式,通过笔录、录音、录影等技术进行访谈与收集,获得人们口述所得的各种音像、图表、实物等一切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信息资料。进而以一定的理论诠释与分析,建立起适应信息时代的土家族民居文化资料库。
2.加强土家族民间艺人的培养、保护与传承工作
土家族民间艺人是土家族口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主体,土家族传统民居文化正是靠他们的传承才得以延续。当前,湘西土家族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民间艺人急剧减少,土家族口述文化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状况。所以必须做好土家族民居民间艺人的培养、保护和传承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开展保护、传承工作。
3.培养当地人的文化保护与传承主体意识
土家族传统民居蕴含着土家人的审美观念、民俗理念等具有突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湘西地区神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为了发展地方经济,让游人更好地了解土家族文化,应鼓励湘西土家族人们修建传统民居,让游客在游玩中领略土家族传统民居特有的文化与精湛的民族工艺,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带动当地人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文化自觉,使之成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直接受益者与主体,最终推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晖,覃琳.土家吊脚楼的特色及其可持续发展思考——渝东南土家族地区传统民居考察[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
[2]王希辉.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生境与文化保护[J].民族艺术研究, 2008,(6).
[3]柏贵喜.转型与发展——当代土家族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1.
[4]张清平.三峡乡土建筑——土家吊脚楼[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3).
[5]陈素娥.依顺自然诗意栖居——从吊脚楼看湘西民居的美学诉求[J].文史博览(理论),2006,(6).
[6]龙江,李莉萍.土家族吊脚楼结构解读[J].华中建筑, 2008,(2).
[7]覃莉.土家族木雕艺术的形制及其美学风格,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8,(2).
[8]朱狄.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趋同与差异[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9]胡宝华.侗族传统建筑技术文化解读[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08.
